<del id="j7b2x"><form id="j7b2x"></form></del>
  1. <pre id="j7b2x"><progress id="j7b2x"><center id="j7b2x"></center></progress></pre>
    <th id="j7b2x"><progress id="j7b2x"></progress></th><th id="j7b2x"><em id="j7b2x"></em></th>

    <kbd id="j7b2x"></kbd>
    1. <code id="j7b2x"></code>
      首頁>檢索頁>當前

      讓“家長群”成為服務、學習和鏈接的平臺

      發(fā)布時間:2025-02-14 作者:胡宏飛 來源:中國教育新聞網-《中國民族教育》

      作為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,我經常被學校邀請面向家長和教師開展家庭教育講座,分享自己在陪伴孩子成長、培養(yǎng)社交能力、多子女養(yǎng)育方面的實踐與思考。往往一場講座給家長的觸動是有限的,講座結束了,聯系中斷了,沒有反饋和后續(xù)溝通,很難鞏固學習效果。其間有家長希望與我添加微信,持續(xù)請教,由于擔心牽涉精力過多,猶豫再三,婉言推拒。

      由此,引發(fā)了我的思考:有沒有一種可能,既能與家長持續(xù)聯系服務家長,又不會讓自己處于被包圍的被動境地?于是,我想到了微信群。

      曾幾何時,“家校群”從香餑餑變成了雞肋。為加強家校聯系,班主任第一時間會建立家長群,把家長們加到家長群,讓他們能夠及時獲取學校、班級和學生的各類信息,讓家校溝通更及時。同時,教師也可以通過家長群及時了解教學效果,做好教學反思。但家長群也是一把“雙刃劍”,它在為家校溝通提供方便的同時,也暴露出不少“亂象”,如布置作業(yè)、打卡、點名……群里每天動輒幾十上百條信息是常態(tài),讓不少家長詬病為“最想逃離又無法逃離的群”。因此,新型家長群應以服務、學習和連接為定位。

      “社群思維”為引領,搭建家長成長平臺

      社群思維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思維方式,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連接、互動和合作,通過共同的興趣和價值觀形成社群,從而產生更大的影響力。付巖在《社群思維》一書中指出,社群思維是一種關乎生存和價值觀的思維方式,強調社群對于個人和企業(yè)的重要性。于是,我在講座結束前設置最后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添加微信好友、建立微信群,一般以“合格家長學習中心”“親子活動交流群”等命名。建群后,能有效建立穩(wěn)定的交流渠道,持續(xù)對家長開展信息輸入,更新家長育兒知識,進而建立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。

      以數字資源為養(yǎng)料,培育家長成長土壤

      分享家庭教育學習資源。當前家長的學習意愿普遍較強,日常也會通過抖音、小紅書等學習育兒知識,但是家庭教育資源良莠不齊,缺乏專業(yè)鑒別能力,可能誤入歧途。建立類似的微信群,有利于構建數字化、便捷化學習平臺,持續(xù)服務家長成長。當前家長群的學習往往是碎片化的,鑒于大多數家長缺少大段的學習時間,傾向于點滴式、移動端和視頻化學習的特點,在群內積極轉發(fā)業(yè)界認可度相對較高、專業(yè)素養(yǎng)較強的視頻。持續(xù)一年,堅持每天至少發(fā)送一條主題相關資訊。在轉發(fā)的同時,也適時分享自己的觀點,家長群的影響不斷擴大。

      分享書籍和影視讀后感。開展群內讀書活動,比如開展讀書分享,打造“沒有圍墻的學園”,碰撞出思想的火花。針對迪士尼出品、奧斯卡獲獎和豆瓣高分的經典電影,開展親子共同觀影活動,積極分享心得體會。啟動100期的“每周一影”計劃,帶領家長朋友共同觀看一部電影,并分享觀后感,結合家庭教育談談電影的啟發(fā)。電影可以分為成長、童年、勇氣和科幻等主題。家長和孩子通過共同觀看電影,可以在一起分享故事情節(jié)、討論角色和情節(jié),這種互動能夠加深彼此的理解和溝通,從而增強親子關系。如《飛屋環(huán)游記》《獅子王》《頭腦特工隊》和《小王子》等都是家長和孩子評價很高的電影。

      分享周邊育兒資源。周末如何高效陪伴孩子是家長的痛點,結合本地資源,以微信視頻號等為發(fā)布平臺,收集親子打卡點,錄制成小視頻,為家長提前踩點探路,既省心省力,又避免踩坑。如分享周邊適合露營、聚餐的地點,適合喂鴿子、烏龜的公園等,家長可以直接組團復制打卡路線。

      以家長學校為紐帶,拓展家長成長空間

      開展線上討論。對專家和家庭教育指導師進行“祛魅”,從高高在上的講壇回歸到鄰家大哥、大姐的角色。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問題,家長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向身邊的專家請教。家長容易在輕松的環(huán)境下,分享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和問題。群內家長同質性強,面臨的育兒問題也有共通性,容易引發(fā)群內討論。如給孩子報了哪些培訓班,孩子作業(yè)拖拉怎么辦,等等。

      開展線下“思享會”。舉辦公益線下家庭教育沙龍,采用固定時間、固定時長、固定地點、固定成員的“四固定”方式,每次90分鐘,10次活動為一個階段。但不固定話題,采用開放式話題形式進行溝通。各自分享近一周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和思考,暢所欲言,相互啟發(fā)。

      以主人翁精神為引領,打造意義共同體

      經常有家長抱怨:帶娃比上班還要累,寧可加一天班,也不愿帶一天娃。比如,通過微信群倡導“組團互助式帶娃”。組團,即依托家庭教育微信群,發(fā)起集體活動,改變單打獨斗式帶娃方式;互助,即各自貢獻自己的資源,以有空的家長幫助沒空的家長,下次輪流的方式,多頻次組織周邊遛娃活動。家長反饋只要小朋友們聚在一起,自然地發(fā)生物理接觸、社交互動,在一個既有熟悉的又有陌生的,既有友善可控的又有不那么友善但是可控的豐富的環(huán)境下,可以全面提升孩子的認知、語言、運動和社交等多維度能力。經常參加活動的家長,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,因帶娃結緣而加深連接,成為意義共同體。在組團帶娃實踐中,有一對小閨蜜,分別叫貝貝和笑笑,兩個人很投緣,經常膩在一起。起初,共同參加活動時,若是一個先來了,就得等另一個也來了才能活躍起來。但是,經過10余次的集體活動后,她們逐漸打開了自己的交友圈,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處,有了新的玩伴。

      在以社群思維進行家長群管理的過程中,我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。

      一是明晰群的定位。建群是以服務家長成長、共享教育資源為宗旨。由于微信群的門檻低,很容易淪為“僵尸群”“廣告群”。因此,要對家長群有清晰的定位,并建立定期運行的機制。所有家長群的群主要把自己作為“書童”,定位為服務家長的服務員。

      二是有為才有“位”。服務力決定影響力,影響力決定領導力。因此,如何讓群主成為一位有影響力、領導力的群主;如何使家長群成為一個有品質的群,皆取決于群主的服務能力。

      三是始于微信,通達無界。微信群是一個開始、一個平臺,可以承載的東西很豐富,文字、語音、視頻、網頁等;可以發(fā)起活動;可以召開會議等。它是一個有限的平臺,但是具有無限的發(fā)展可能,等待大家開發(fā)。

      (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教育局德體藝處副處長、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)

      責任編輯:徐楊

      0 0 0 0
      分享到:

      相關閱讀

      最新發(fā)布
      熱門標簽
      點擊排行
      熱點推薦

      工信部備案號:京ICP備05071141號

    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

     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

      Copyright@2000-2022 m.essenceperformancenetwork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
     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

      中文字幕中字在线视频,久久台湾中文娱乐网,国产好吊日视频在线,亚洲无码视频在线免费看
        <del id="j7b2x"><form id="j7b2x"></form></del>
      1. <pre id="j7b2x"><progress id="j7b2x"><center id="j7b2x"></center></progress></pre>
        <th id="j7b2x"><progress id="j7b2x"></progress></th><th id="j7b2x"><em id="j7b2x"></em></th>

        <kbd id="j7b2x"></kbd>
        1. <code id="j7b2x"></code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