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媒體報道,隨著MBTI性格測試持續(xù)風靡,很多人開始通過這項測試來增進對自己和他人的了解。然而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這項性格測試卻成為一些用人單位招聘時的“標配”,一些求職者更是因此被拒之門外。
所謂MBTI性格測試,是一種基于心理學理論的性格分類工具。這種測試方法將個體人格分為16種類型,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人們了解人的性格特征。從表面看,性格測試能幫助面試官迅速了解求職者的性格特征和行為偏好,增加對面試者的了解。然而,把這種簡單化、標簽化的篩選方式作為人才選拔標準,既缺乏科學依據,也違背人才成長規(guī)律。
俗話說千人千面,MBTI性格測試并不能涵蓋個性不同的求職者的性格特征。同時,心理學研究也表明,個體的性格特質具有情境依賴性和動態(tài)發(fā)展性。將一時的MBTI測試結果視為“標準答案”,用人單位很可能將具備發(fā)展?jié)摿Φ摹拌庇瘛本苤T外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當前流行的MBTI測試題質量參差不齊,可信度與可靠性值得商榷,且求職者在測試時可以有意識地進行“人格偽裝”。例如,目前市面上不乏所謂的“人格爆改”培訓,網上也有不少教授求職者進行性格“美容”的分享帖。
把性格測試作為招聘的“硬杠杠”,不僅不科學,也可能涉嫌違法。根據我國勞動法、就業(yè)促進法等相關規(guī)定,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(yè)的權利,用人單位不得設置與履行勞動合同無關的附加條件。當性格測試異化為就業(yè)門檻,還容易形成隱性就業(yè)歧視。這增加了勞動者舉證維權的制度成本,對就業(yè)公平構成了新的更大挑戰(zhàn)。招聘測試的本質在于科學評估求職者的崗位勝任力,如果招聘單位將性格測試作為錄用的“硬指標”,很可能偏離能力考核的初衷。
相關招聘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。用人單位應當明白,人才選拔的本質在于“讓專業(yè)的人做專業(yè)的事”,人才選拔應始終堅持以能力素質為核心,不能跑偏走形變味。試圖用性格“一測定乾坤”的做法,看似能提高人才篩選效率,但暗藏隱患。回歸能力考察本位,將崗位勝任力作為評價核心,避免主觀化、標簽化,招聘單位才能真正選拔出適配崗位、推動單位發(fā)展的優(yōu)秀人才。
就業(yè)是最大的民生。今年的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提出,“堅決糾正各類就業(yè)歧視”;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(fā)的《關于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(yè)生高質量就業(yè)服務體系的意見》也明確提出,“維護合法就業(yè)權益,糾正和消除就業(yè)歧視”。期待社會各方積極行動,狠剎各種形式的就業(yè)歧視歪風,營造良好就業(yè)環(huán)境,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,助力求職者順利就業(yè)。
(作者系媒體評論員)
《中國教育報》2025年04月23日 第02版
工信部備案號:京ICP備05071141號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
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m.essenceperformancenetwork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